刘锜为顾全大局,决定照作。
不料汤思退存心羞辱,将重病的他扔到了一处堆满垃圾的房子里,气得刘锜吐血而亡。
一位威震北方、声名赫赫的英杰,为国洒尽热血,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憋屈地死于自己人的暗箭。
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要受到万夫所指。
北齐时,祖珽谗杀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国士身死,天下冤之。
后来,祖珽的儿子祖君彦去拜见隋文帝,杨坚一听说此人就是杀斛律明月之人的儿子,勃然大怒,将他赶了出去,终身不用。
彼时人间已经三易其主,从高氏、到宇文氏、再到杨氏,但公道始终自在人心,杀害忠良的贼子永远会受到唾弃。
汤思退的行为和祖珽一样恶劣,居然还能高官厚禄,过得舒舒服服。
这真让万朝观众气闷至极,恨不得穿越过去,把赏罚不明的宋孝宗打一顿。
赵昚,你看看你。
能力不行,态度还不好,要你何用?
【咏絮才女谢道韫:从宋孝宗歧视北方归正人这件事上来看,他就注定要失败。北人既了解北方形势,又有坚定的作战决心,历朝历代每一次北伐,都以北人为先锋主力。】
【武元皇后杨艳:哪里看出宋孝宗歧视归正人,莫非本宫看漏了一节?】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确实是你看漏了。】
【宋孝宗本纪第一卷二十四段,在隆兴北伐期间,「诏知光州皇甫倜毋招纳归正人」,以及「诏吴璘毋招纳归正人」。】
【还有列传一百四十九《王自中传》: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
观众们惊叹不已。
武皇陛下是神仙吗,这么快就看完了这么多材料!
顺着她的指示,咔咔一阵翻书,发现——
北伐期间,赵昚下令吴璘、皇甫倜二将,拒绝接纳从北方前往南方的归正人百姓,全部遣返,完全不顾这些子民的死活。
北伐过后,王自中建议他妥善安置归正人,招募北方豪杰,结果赵昚反手就给人家贬官下狱。
仅从这两件小事中,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推断出归正人这一群体在宋孝宗时期的艰难处境。
辛弃疾的一生悲剧根源,正是来源于「归正人」这三个字。
赵昚对此,难辞其咎。
他虽然开创了乾淳之治,在某些方面做得还行,但也绝非什么英主。
他的才能,可以在太平盛世混个和平终老,但远远不足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平定天下,为世人重开一片朗朗青天。
期间,亦有零星几句评论飘过,说宋孝宗——
“虽然犯了很多错,但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他长期受太上皇压制,形同傀儡,卒不得志,一番恢复山河的雄心不得施展,令人嗟叹。”
观众:“……”
别太荒谬了,我们观众的立场是辛弃疾,谁关心宋孝宗什么处境啊。
宋孝宗有苦衷,辛弃疾难道就该一生都被埋没?!
再说了,哪个帝王没点苦衷,阿斗幼年丧父,在风雨中登基,全靠诸葛丞相维持飘摇的大汉国运,观众还觉得他苦呢。
正因为有太上皇赵构在当搅屎棍,所以才更应该把赵昚换掉。
赵构在历史上还要苟活好多年,赵昚又碍于孝道,不能对他动手。
不如换个更强的皇帝上位,直接将赵构嘎了,这样对辛弃疾、对天下百姓都好。
此时此刻,金人居然成了宋孝宗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所有位面都投了赞成,根本不想让宋孝宗离开。
等会换一个狠人过来,我大金就要亡国了,你还是继续待着吧!
然而民意滔滔,众人你一票我一票,坚决要送赵昚回老家,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
赵构在德寿宫里看着,顿时急了。
这怎么可以!
要是换了新皇帝,他还怎么继续遥制朝政,做地位超然的太上皇?
赵构来回踱步几下,蓦地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许愿人谢枋得。
按照许愿墙的规则,许愿人可以直接撤回愿望。
赵构点开评论区,疾言厉色地训斥道:“谢枋得,汝为后世宋人,岂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还不速速将愿望撤回!”
【信州少年谢枋得:呵呵,恕难从命。】
【信州少年谢枋得:本人虽生于宋,但向来不仕宋,一贯是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既然这个君王不行,那当然要换一个更好的来了。】
至于你完颜构,给爷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