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诸朝来我农家乐 第 45 章

办法。”

听着他说话的农户皆觉得这话有道理。

那就是他们的地肥力不高?可要怎么样才能让豆角地的肥力高起来呢。

这是所有人的疑惑,诸葛亮也问出了这个问题。

“想要肥力高就施肥啊,不过豆角不称好肥,农家肥,或者直接在翻土的时候埋点鸡鸭或者猪牛的粪便进去也行。”王叔说的都是实在话,“现在谁还缺豆角吃了,用好肥料当然好,用农家肥省点钱也不错。”

肥料。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一个词。

这些话,如果是种地的老把式,一听就明白,哪怕古代没化肥也能听明白。

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往往地里埋了骨头,或者是埋了粪便的地方,长的庄稼就格外好,哪怕他们不知道原因,但也已经下意识的开始这么做。

像是在秦汉时期,粪便,骨汁,豆箕,甚至是河泥,都被广泛当成肥料。

还会种植一些豆类植物,又或者是把杂草落叶都当成绿肥,压在土里,第二年种的作物就更好。

不过一开始的施肥方式是简陋的,效率也不高,所以施肥的人也不多——因为虽然产量提高了,但是却花费了更多的功夫,在秦汉时期人口相对于后世可以说是稀少,有大片的地等着人种,何必在一块地上钻研呢。

即使有《汜胜之书》中的精准施肥法可以避免一些肥料的浪费,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说现代是精细种植,那秦汉时期就是粗放型种植,不是地不够种,而是人不够多。

这也是秦汉时期的帝王一直提倡妇女再嫁的主要原因,因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耕力。

所以嬴政和刘彻现在听是听了,记也记了,却也在犹豫要不要建议全国施肥。

花费这么多人力和时间,到底值不值得呢。

毕竟这豆角吃肥,其他的作物可不一定吃肥。

他们决定继续听一听再说。

李白也不嫌脏,低头扣了扣地,发现好像没有粪便或者腐烂落叶的踪影,果断提问:“王叔,我们现在用的什么肥啊,和以前用的肥比起哪种更好啊。”

“我们现在用的是复合肥和磷钾肥。”王叔对肥料可谓是如数家珍,如果他自己种肯定不花这个肥料钱,但这不是主家的地多吗,人家要好东西,不在乎成本,“复合肥当基肥,不嫌弃的混点鸡粪最好,每亩施五十公斤差不多——就豆角要这么多肥,多的吓人。”

“光有基肥还不行,它一开花还得施磷钾肥,这个就得看地和当时的情况了,按每亩十公斤上下增减。”

“你和小麦比比,小麦一亩地才是它的一半都不到。”

王叔还有点感慨:“我小的时候家里也种豆角,毕竟就算豆角吃再多也吃不饱,但多少是个菜。”

屋头里种几颗的,也没人管没人问。

可豆角都稀稀疏疏的,长倒是长,但一个藤上就那么几根。

就差在这肥上了,当时都吃大锅饭,肥也不能乱丢,队里都收集起来一起沤肥,自家能有点烂叶子就不错了。

虽然很多人还是没听懂复合肥是什么肥,磷钾肥是什么肥,但有一点他们听明白了。

那就是豆角,十分吃肥,哪怕他们种的和徐姑娘家种的豆角看起来差不多,但没有肥,产量就差个天翻地覆。

接着王叔又说了怎么撒化肥,怎么起垄,间距多少,一个坑里撒多少种子。

“撒完种子就得盖土,盖的土得提前用水浇过,盖一厘米半到两厘米就可以了。”说完想了想又说,“其他的就没什么难的了,除了豆角出苗的时候不能多浇水,长到一米多的时候得掐尖,其他的还有啥,简单的很。”

徐雪筠掐了根豆角:“王叔,上一年这种的好像不是豆角吧,这豆角怎么一年换一个位置啊。”

王叔一拍腿:“诶——差点把这个忘了,豆角不能一直种,伤土伤水,种一年得换个地方,种点其他的作物缓一缓,最好的就是种水稻,不过咱这上一年种的藕,今年它俩掉了个个,你去上一年种豆角的地方就能看见藕了。”

徐雪筠当即决定明天摘点藕做藕粉。

别问,问就是小时候没手机闲的时候学的。

王叔的教程很详细,基本上人听了就知道该怎么种。

李世民感概道:“没想到种植方法和工具,竟然会对作物的产量有如此大的影响。”

那什么磷钾肥一听就和他今天学的化学有关系。

只是他们带回来的课本上所写的内容对他来说很深奥,但对于真正用化学制作东西来说又太过浅薄。

也不知道他广招天下能人异士是否能找来能学好化学并且运用化学的人。

这个时候他又惋惜:“若是能派人去后世学个一年半载的就好了。”

唉,不过天幕估计是不会同意的。

徐雪筠这一会功夫把靠近路边的豆角掐了好多下来:“你们走的时候给我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