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直播] 第 94 章 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大修】

他目光移到安禄山的军权实力上,轻叹:“若朕有此实力,朕亦反唐。”

无他,大唐重镇越多,朝廷财政压力越大,即便节度使就地敛财以充军费,其中也少不了朝廷钱粮支持,否则唐皇无力节制各地。

刘秀目光悠悠:难怪后人奇怪大唐为何不早日整理商税,充作朝廷财源补充。

【事实上唐玄宗对安禄山越荣宠,安禄山就越担忧。

作为镇守一方的节度使需要军功展现自己,证明自己对大唐有功,有资格受三镇节度使缓带。

所以三镇在他的掌控下,边境战争仍然频频,即使没有战争,各地节度使仍要主动挑起战争,为自己揽功求得赏赐。

在安禄山的主动诱杀各蕃下,东北边境的各部与大唐始终存在摩擦。

如唐玄宗登基后,下嫁公主与契丹,期望维持两国外交和平,但在大唐边将对战功的渴求下,大唐的边境始终无法安稳,摩擦严重时奚部和契丹,直接将大唐静乐公主和宜芳杀害祭旗,叛离唐朝与之开战】!

汉初由外戚、功臣、皇权三足鼎立,平衡朝廷及各方需求关系,即使汉武帝时期实行集权制,朝廷上仍保持着三方平衡。

但大唐因皇室内部倾轧太过,帝王对宗族外戚猜忌过甚,导致其势力式微,无法帮助皇帝平衡军事及政治。

为弥补其中朝堂权利缺失,自唐中宗起便启用宦

官,作为自己的鹰爪治理江山。

唐玄宗时对宦官更是信任有加,其中出来者更是封为国公,手掌军权政权。

如杨思勖屡屡率军击杀南方各夷族,升为骠骑大将军(从一品),又被封为国公。

整个唐玄宗时期,宦官着紫衣(三品以上)、绯衣(四至五品)者就多达千人,对内为他批阅奏牒文表,对外为他监视各方军事,作为御史监军。

这些宦官因身体原因,多数人的特性是贪财好色,因此众宦官出使诸州时,沿路地方官员总是尽力奉承,唯恐不周。

因为得罪他们,就等于得罪皇权,得罪唐玄宗,因此宦官从某种意义上掌握各地官员的生死。

比如高仙芝被索贿不成的监军边令诚,以‘无故弃守陕郡数百里’、‘贪墨粮饷’的罪名在潼关前线斩首示众】

“后人到底在干什么?”李世民一脚踹翻小案桌,怒道:“按制宦官不得超过三品,唐玄宗竟然给官宦封国公!”

他抬手按住胸口,只觉得心口钝闷难受:着官衣的宦官高达千余人,定为成为朝堂一大势力,且宦官又能通于后宫。

后宫便可利用宦官干政...想到大唐未来局面,李世民身形摇晃,眼前发黑,忍不住落下泪来。

气杀他也。

面对天幕讲述,群臣相顾无言:难道朝廷后期也要出现大汉十常侍?

事实上他们想得太过浅显,大唐后期宦官已经升级为官宦军阀,权势大到直接更换皇帝。

如唐武宗便是宦官仇士良拥立,而唐武宗能从宦官手中夺权,除了朝中大臣相帮外,也是拉拢另一宦官杨钦义,才稳住朝堂撑起大唐江山。

大唐的宦官,比大汉厉害多了。

【唐玄宗启用宦官的同时,也破坏了唐初的政治制度。

从唐太宗起,大唐政治制度就是群相集议制度,它以人事更新为基础,统领大唐朝廷政治风格。

如:姚崇灵活善治,宋璟刚正纠风,张说锐意革命……等等,换到今天就是:“三个代表”,全面奔小康等等不同的国家政治目标。

不同的宰相的政治理念,让大唐治国之策不断推陈出新,使国家政治不断涌入新鲜血液,驱陈革弊使大唐重返世界巅峰。

但年老的唐玄宗认为这项制度太过繁复拘束,人事纷叠,于是把轮流做宰相的方法,变成单人萝卜坑。

所以唐玄宗26个宰相中,李林甫任职时间能长达18年7月,远超大唐任何一位宰相】

李林甫?

李隆基神色淡淡:“诸卿可识李林甫?”

能任宰相十八年,定有独特之外,只是不知是真是愚,对大唐有何功绩。

侍中源乾曜出列启奏:“回陛下,臣的姻亲楚国公的侄子便叫李林甫,但...”

他语气迟疑,稍稍抬头望向天幕后又恭敬道:“臣并不能确认他便是天幕口中的宰相李林甫。”

楚国公姜皎?

李隆基把目光落到拜殿中监姜皎身上,就听他道:“陛下,臣侄子是长平王曾孙,其父为李思诲。”

长平王?原来是李氏宗室,李隆基脑海微转,立马浮出长平王李叔良来历:属于唐高祖祖父一脉,按辈分算是他‘叔叔’?

几心急转,他面色露出微笑:“待天幕结束后,将人带来给朕看看。”

如今的李隆基正处于励精图治阶段,知道宰相长期一人担任的害处。

所以他根本不明白天幕中的自己为何要扶持一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