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抄家,又有真贪污的和站队错误的官员。
这件事持续了一年多,至今也才修生养息一年多。
而大启朝历经三百年了,早就“垂垂老矣”。
朝内还有一个被太上皇认为有天子之资的林庚手握兵权,在外游走。
他哪能不缺钱?
要跟人叫板,或者说动手。他得先有钱养兵。
这题简直写到了谢星珩的心坎儿L里。
搞钱,他在行。
策问,他也在行。
他正常写,反正策问里答的,都是大方向,具体实施,得有人愿意干。
谢星珩写着写着,感觉身前的光线更暗了。
他目光一顿,见题纸上落了个人影。看冠帽,是高坐龙椅的皇帝走到他边上了。
谢星珩提笔的手也跟着顿了下,在笔尖凝聚墨滴时,他先挪开,重新蘸墨,续上文思,继续写。
相比四年前的乡试,同样的搞钱策问,他答题更加成熟,各方面都能兼顾到。
这是在丰州县实打实积累的经验,只有真正的下基层干过,才知道一件事的周期与会遇见的困难,才能总结出实操性和性价比。
他依然认为国家要富强,百姓得先富有起来。
钱财是流通的,一味的压榨百姓,一有事就加税收,苦一苦百姓,是饮鸩止渴,寅吃卯粮。必不长久。
他也不写假大空的话,有了实例,就以丰州县和津口县举例。
他不怕津口县的事被人问起,他敢光明正大的写出来。
因为津口县,有个江致微。
他去那里,合情合理。
策问有很多个小问,核心是搞钱,但题面则有多方面考量。
甚至有提到贪官污吏的杜绝,税收合理性。还有太上皇曾经为刺激消费放松了对商人的衣饰界限,至今仍没产生高利润的原因。再有书生们的“好处”,也就是考上秀才之后,就有田地可以免除税收,是否合理。
还有一点,朝廷对每家每户田地的限制,对于“下有对策”又怎样看待。
在搞钱的核心之外,这位天子已经想要抬一抬商人的地位,刺激消费。大批量的“养肥羊”。
也别说他是真心的,哪朝
哪代缺钱了不先抄商人的家?
而他也应该是在国库的税收上,意识到了田地的税收不合理。
这里他不能轻易动。因为占有田地面积最大的群体,多是在朝文官们。
他要听听“新人”的意见,选一个冲锋的替死鬼。
办成了,是功臣。办砸了,拉出去杀了,给人泄愤。
这便算他对文官们服软的态度。
谢星珩写到这里,就相对含糊。
他可不上赶着当替死鬼。
而江家也有千亩良田。他相信家人能齐心,舍得把田地分产给农庄的农户们。以目前的合作关系而言,农户们也愿意继续听江家的生产需求来种植作物。
损失一些家财罢了,总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其他人呢?
不论官商,都爱买田,这是退路,动这里,不是要跟人拼命吗?
现在到了拼命的时候了吗?
没有。
所以这里的利益不能动。
分析分析古往今来的土地改革制度,畅想个未来就算了。
至于贪官污吏……
因知道现在这个天子,很喜欢手起刀落,确认不是自己人,就直接砍杀,所以谢星珩也不太敢写狠话。
万一这些字句,在以后的某一天,都成了落他身上的刑罚,岂不讽刺?
他倾向流放。
还拿沈钦言来举例。
沈大人是个人才啊。
官居一品,流放南地,归来还是朝中重臣。
牛逼。
由此可见,人是可以被改造的。
贪官污吏,有搞钱的本事,就放他们去犄角疙瘩发光发热,为朝廷敛财。
越偏远的地方,越穷苦。当地民风就越彪悍。
一个流放的官员,还做不到为恶一方。这样写可以。
至于得罪沈钦言……谢星珩不在乎。
得不得罪的,他们都是死敌。
早得罪晚得罪,又怕什么。
站他旁边的皇帝,在他写到沈钦言的时候,意味深长的笑了声,指尖在桌上敲了下。
谢星珩不明所以。
顿了下,不理他,继续写。
这片阴影也不在旁边看了,往前走,上高台,又坐到了龙椅上。
没一会儿L,谢星珩感觉眼前的光变亮了。
有个小太监给他点了蜡烛照明。
非常大气,是个三足烛台,摆了两个,光线非常好。
谢星珩心里有底了。
卷子好不好另说,这个皇帝看中他搞钱的本事,暂时不会为难他。